|
|
金相顯微鏡法是檢測鍍層厚度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通過制備鍍層試樣的垂直橫斷面,利用帶有測微目鏡的金相顯微鏡觀察并測量鍍層局部或平均厚度。具體步驟如下:
- 試樣制備
- 取樣:從鍍層關鍵區(qū)域切取試樣,確保試樣具有代表性。
- 鑲嵌:通過冷鑲嵌或熱鑲嵌(如環(huán)氧樹脂或膠木粉)保護邊緣,確保橫斷面與鍍層表面垂直(偏差≤1°,否則厚度誤差可達1.5%)。
- 研磨與拋光:依次使用280號以上砂紙由粗到細研磨,方向與鍍層呈45°交替進行;拋光采用氧化鉻/氧化鋁細粉,輔以細帆布或人造纖維織物,最終達到鏡面狀態(tài)。
- 浸蝕處理:根據(jù)基體與鍍層材質選擇浸蝕液(如鋼鐵基體鍍鎳采用硝酸乙醇溶液),以清晰暴露界面。
- 測量流程
- 校準顯微鏡標尺,選擇合適物鏡與目鏡組合。
- 將試樣置于載物臺,調整焦距后通過測微目鏡或軟件測量鍍層寬度,通常需多點測量取均值以提高準確性。
- 放大倍數(shù)選擇:對于厚度>20µm的鍍層,推薦200倍放大;<20µm則需500倍以上以提高精度。
- 方法優(yōu)勢與局限性
- 優(yōu)勢:測量范圍廣(1µm~數(shù)百µm),尤其適用于多層鍍層(如Cu/Ni/Cr體系);精度高(誤差可低至±0.8µm),常作為仲裁方法;直觀性強,可直接觀察鍍層結構缺陷(如孔隙、裂紋)。
- 局限性:破壞性檢測,試樣不可重復使用;制樣耗時(需數(shù)小時),技術依賴性強。https://industrial.evidentscientific.com.cn/zh/microscop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