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fqmb.cn 2010-02-01 11:23 來源:新華網
1月31日,110千伏大侶變電所在浙江紹興投運,這是當今科技含量最高的全數字智能化變電所,它實現了設備數字化、控制網絡化、記錄自動化。
乍看這座變電所外觀與常規(guī)無異:一座獨立的主控樓,高壓設備區(qū)內主變、斷路器等一次高壓電氣設備林立,電纜溝依次鋪設。而細一觀察,原來這里面大有不同,玄機頗多。
數據共享網絡控制,詮釋現代管理理念
在每條線路間隔邊有一個叫“智能終端”的小箱子,設備的各類實時數據都由其匯總,再經所內的光纖以太網,由不同的控制系統按需選取,實現數據共享。從而徹底打破了原來計量、保護、自動化、通訊等二次設備的專業(yè)界限,實現了測量數字化、控制網絡化、狀態(tài)可視化,實現了電網信息的共享。甚至不無夸張地說,只要進入電力系統的局域網,就可對這座變電所內的設備進行遠程監(jiān)控。
紹興電力局負責人介紹,作為浙江省電力公司全數字智能化變電所的試點工程,大侶變模式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它基本達到了國網公司關于智能變電所的技術要求,體現了變電站自動化領域的發(fā)展方向。它也是將信息化的現代管理理念從管理層面向生產層面進行拓展的一次有益實踐。
應用先進數字設備,提升安全降低成本
在大侶變的一次設備區(qū),筆者發(fā)現每個線路間隔都少了一臺互感器,以往電纜溝內密密麻麻排布的電纜也少了許多。
紹興電力局技術人員介紹,大侶變電所內的電壓互感器、電流互感器采用了二者合一的電子式互感器,減少了占地面積;電流、電壓的采集實現了數字化,減少了高壓強電對弱電系統的電磁干擾,提高了二次系統的穩(wěn)定性、可靠性;斷路器、互感器等一次設備的控制回路全部實現數字化,簡化了二次回路的設計和接線,并以光纜作為信息傳遞的主要媒介,從而大大減少了控制電纜的數量。“就好比在變電所里建起了信息高速公路,電氣設備到控制系統的信息傳遞更加快速可靠,更智能化,而不像以前每臺設備的信息都要用電纜送到控制室。這是一種設計理念上的創(chuàng)新。”
據估算,一座應用IEC61850標準的數字智能化變電所,可減少設備安裝、聯調、運維培訓等各類費用130多萬元。電子式互感器無需矽鋼片、變壓器油、銅繞線組和電纜等材料,可節(jié)省大量資源。同時還可縮減改擴建工程的停電時間,提高供電的連續(xù)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顛覆傳統操作習慣,運維效率大大提高
紹興電力局運行工區(qū)技術員王雷模擬了一個常規(guī)的送電操作:“某條線路由冷備用改為運行。”只見她在計算機上輸入一個口令,按了一個按鍵,所內設備開始執(zhí)行一系列操作:切換相關壓板、合上隔離閘刀、合上斷路器。這一切均無需人工干預,4分鐘后,操作任務完成。“以往,每操作一步都要進行人工核對,完成這樣的操作任務至少要15分鐘,現在,操作的中間過程全由計算機控制自動完成,運行人員只要管好設備的起始和最終兩個狀態(tài),減少了人為出錯的可能,操作時間也縮減到三分之一。在遇到事故處理或執(zhí)行大量操作任務時,它的高效優(yōu)勢尤為明顯。”王雷說。
電氣設備的各項參數,如斷路器的動作次數、分合狀態(tài)、氣體壓力等,需運行人員定時監(jiān)控的數據,現在全部集成送至主控室,“一機在手,盡在掌握”。